据了解,近期莆田盛兴医院消化内科林羡屏博士已经成功完成多例消化道ai前病变、粘膜下肿物的内镜下剥切治疗。提到内镜下消化道粘膜剥切术,许多消化道疾病患者对这个词并不陌生。随着近年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,一些消化道病变甚至早期ai,已经无需通过外科手术治疗,可以直接通过消化内镜木艮治,既节约了费用,又减少病人的痛苦。那到底什么是消化道粘膜剥切术?
消化道病变的剥切术包括:内镜下粘膜切除术(EMR)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(ESD)。EMR是由内镜息肉切除术和内镜粘膜注射术发展而来的一项内镜技术,该术通过对早ai及巨大扁平息肉等病灶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,使病变粘膜有足够范围及深度的完整切除。EMR的操作方法包括息肉切除法、透明帽法(EMRC)、套扎器法(EMRL)、剥脱活检法、分片切除法(EPMR)。EMR具有创伤小、并发症少、安全性高、操作简便、患者痛苦少等优点,但对于一些比较大的病变,EMR往往不能一次切除,可采用分片切除法(EPMR),或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(ESD)。
内镜下粘膜剥离术(ESD)是使用顶端带有绝缘陶瓷圆球的电刀(IT刀)对消化道早期ai进行粘膜下剥离一次性切除。其具有一次性全部切除大的病灶,残ai覆发少等优点。
现在ESD主要用于以下消化道病变的治疗:①消化道较大的平坦息肉。②早期ai:特别对于局限于粘膜层的无淋巴结转移早期ai,ESD治疗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木艮治成效。③粘膜下肿瘤:来源于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的肿瘤,通过ESD治疗可以完整剥离病变。